苏州模式再升级 新一轮资源争夺战准备好了吗?
苏州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,已经成为了江苏省的经济中心、工商业和物流中心城市。2015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七位,在2012年苏州更是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,并成为了全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。苏州的经济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,与其经济发展模式是分不开的。其经济模式被称为“苏州模式”或“外资经济”,通过政府吸引外资在本区投资建厂,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土地资源,使得经济快速发展。
当然很多人用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相对比,孰高孰低已经明显,尤其在2000年到2012年,苏州经济的发展,就是被汹涌而至的外资制造业支撑着,2012年的苏州那真是风光无限,GDP排名全国第六,除了上北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,排第五的天津GDP为12885亿,只比苏州的12011亿多了7%。而当年度南京的GDP只有7201亿,只相当于苏州的60%,排名全国13位。作为一个普通的地级市,苏州能跟直辖市或者副省级城市一争短长,并将江苏省会南京远远甩在身后,这真是一种巨大的荣耀。
任何事物到达巅峰期后必然会有一个衰退期,当一波又一波的外资退潮来的如此猛烈让苏州有点措手不及,来看看最新的一组数据:
2016年1-5月,苏州完成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”2507.04亿元,仍保持全省第一;但增幅仅有4.7%,全省倒数第一。比增幅同样萎靡的南京(5.2%)、无锡(5.7%)还低;与高涨的南通(10.4%)、泰州(10.2%)、盐城(10.2%)相比,已是大幅落后。另外今年1-5月,苏州完成“固定资产投资”2281.09亿元,增幅2.2%,也是全省倒数第一。如果考虑到苏州投资结构的变化,其中工业投资可能更萎靡。
从曾经全省第一变成如今倒数第一,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某位大神说的很有道理:苏州模式,其实是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的一种模式,也是当年上海浦东采取过的发展模式,曾经都创造过巨大辉煌。当年,苏州以零地价成本与浦东争夺微电子大项目时,浦东放弃了生产项目招商引资的惨烈竞争,从引进生产基地转向集聚跨国研发中心和总部经济,特别是张江的创新创业,在那里开始培育中国的药谷和硅谷。
时过境迁。张江十年磨一剑,成为新技术新模式的策源地。在这期间,深圳培育自主创新高科技上市公司集群,中关村借助人才优势培育高科技领军人才和领军企业,杭州利用互联网发展新兴产业,如今皆是成就斐然。而因循招商引资模式的苏州,尽管做到了很大的体量,如今却已被杭州反超。
苏州的地理位置特殊,靠近上海,能够有效接受上海市场辐射,开来外商投资机遇。这跟浙江嘉兴桐乡市和海宁市有很大的共同点,如今苏州已经开始觉醒,据我了解苏州、无锡等地方招商都派驻到上海,利用人才奖励和房租补贴、各项服务吸引过去创业,又对上海的资源展开了新一轮争夺,取得成果还是很不错。
有走的,也有来的。走的,往往是缺乏技术含量、市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;来的,往往是希望面向未来、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产业。只是你们都准备好了吗?